39健康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特征是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受损。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并可能伴随痛苦体验,属于需要专业医疗干预的医学问题。

  • 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涉及多维度因素。生物学因素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遗传易感性通过基因多态性影响神经发育与功能,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存在明显遗传倾向。神经递质系统失调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递质水平异常等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此外,脑结构异常如前额叶皮层体积缩小和免疫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失衡也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心理社会因素如童年创伤、长期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缺失等环境变量可能触发易感个体的病理心理反应。
  • 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显著异质性,不同类型疾病表现差异较大。感知觉障碍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幻视,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联想松弛或逻辑倒错。情感障碍可呈现持续性低落或异常高涨,意志行为异常则表现为活动减少或冲动失控。认知功能损害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记忆衰退、判断力下降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存在共病现象,如焦虑障碍常与抑郁症并发,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复杂性。

针对精神疾病的防治需采取综合干预策略。首先应建立三级预防体系,通过遗传咨询减少高危家庭生育风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公众识别早期症状的能力。临床治疗方面,药物干预仍是重要手段,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可有效控制幻觉妄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氟西汀常用于抑郁症治疗,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则是双相障碍的一线用药,具体的药物建议遵医嘱使用。心理治疗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认知偏差具有显著效果,家庭治疗可优化患者社会支持系统。

2025-02-28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