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是指女性排卵后到下次月经来潮前的时期。其在女性整个月经周期中占据关键地位,与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了解黄体期的相关知识,对于备孕、避孕以及一些妇科疾病的预防和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 在女性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黄体细胞会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在排卵后的前7-8天,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此时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变得松软且富有营养,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充分准备。若卵子受精,黄体在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下,会继续生长发育,转变为妊娠黄体,持续分泌激素维持妊娠。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激素分泌量逐渐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便会发生脱落,导致月经来潮,黄体期结束。
- 黄体期女性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由于孕激素升高,基础体温会较卵泡期升高0.3-0.5℃,呈现双相体温变化,其可作为判断排卵的重要依据。同时,孕激素会影响身体代谢,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乳房胀痛、腹胀、情绪波动等症状。这些症状多是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乳腺组织增生、水钠潴留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此外,激素波动还可能影响女性的情绪,使其更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
若在黄体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严重的乳房胀痛、情绪异常等,影响日常生活,可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黄体功能异常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