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王先生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浑身乏力、肌肉酸痛还伴有头痛。起初他没在意,以为是工作太累,休息下就好。但到了晚上他开始发冷,随后体温迅速上升。他赶紧拿出体温计夹在腋下,发现体温已经达到了38.7℃。第二天症状仍未缓解,他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详细检查和诊断,王先生被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发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统计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发烧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每年因发烧前往医院就诊的人数占门诊总人数的相当比例。发烧不仅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还可能预示着多种疾病的发生。
【发烧的体温界定】
临床上,通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体温测量值作为判断是否发烧的依据。正常情况下:
①口腔舌下温度:36.3℃-37.2℃
②腋窝温度:36.1℃-37℃
③直肠温度:36.5℃-37.9℃
当口腔温度超过37.2℃、腋窝温度超过37℃、直肠温度超过37.9℃时,一般就认为是发烧了。
根据发烧的程度,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以口腔温度为例):
①低热:体温范围在37.3℃-38℃
②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
③高热:体温达到39.1℃-41℃
④超高热:体温则超过41℃
不同程度的发烧可能提示着不同的健康问题。低热可能常见于一些慢性炎症或轻微感染,如结核病初期、慢性肾盂肾炎等;中度发热和高热往往与急性感染有关,像流感、肺炎等;而超高热则较为危险,可能会对身体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如中暑导致的超高热,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昏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发烧的原因】
1.感染因素:这是引起发烧最常见的原因。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皮肤感染等;
·病毒感染:像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导致的新冠肺炎;
·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衣原体感染:如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眼部或生殖道感染等。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2.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类疾病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引发炎症反应,出现发烧症状。
·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会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一些能引起发热的物质,而且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局部缺血缺氧,也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烧。
·其他还有中暑、甲亢等情况。中暑时人体散热困难,体温会急剧升高;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也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但相对罕见。
【发烧时的应对方法】
1.物理降温:当体温处于低热或中度发热阶段(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也可以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起到局部降温作用;
·还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促进散热,但要注意避免着凉。
2.药物治疗:当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烧药。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以及一些复方制剂。
·对乙酰氨基酚:适合大多数人,包括儿童(需按年龄、体重选择合适剂型与剂量)。其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口服液、栓剂等,口服液适合儿童和吞咽困难者,栓剂适用于无法口服药物的人群。
·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达到解热镇痛的目的。多数人适用,可作为不能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人群的替代选择。有片剂、胶囊、混悬液等,使用方法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按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
·复方制剂: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除了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有缓解其他感冒症状的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金刚烷胺)。在使用复方制剂时,要注意避免同成分药物混合使用,否则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3.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发烧,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病毒感染在有指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烧,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肿瘤引起的发烧则需针对肿瘤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