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出血是指在妊娠28周后至分娩前出现的阴道出血现象,其病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外力作用,以及疾病因素如宫颈病变、先兆早产、血液系统疾病等。产前出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情况,孕妇一旦发现有阴道出血,无论量多量少,都应立即就医。
一、非疾病因素:
腹部受到撞击、摔倒或其他外力伤害,可能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引起出血。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检查来评估胎儿和胎盘的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等,严重时可能需要紧急剖宫产。
二、疾病因素:
1、宫颈病变:宫颈息肉、宫颈炎等宫颈病变也可能导致产前出血。宫颈息肉质地较脆,容易发生出血,通常表现为少量阴道出血或血性白带。宫颈炎患者,由于炎症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也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2、先兆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出现规律宫缩,伴有宫颈管缩短,称为先兆早产,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此时应根据孕妇及胎儿情况,采取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等治疗措施,尽量延长孕周。
3、血液系统疾病:孕妇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产前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包括产前阴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也可表现为出血倾向。
同时,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另外,避免腹部受到外力撞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降低产前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