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引起的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处理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液体等。适当的发热管理有助于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
- 1、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是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可使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冰袋冷敷可用于高热患者,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退热贴可局部降温,但效果有限。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度包裹,有利于散热。
- 2、药物退热: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退热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布洛芬退热效果较强,但胃肠道刺激较大。阿司匹林禁用于儿童。注意药物需遵医嘱使用,且避免多种退热药物混用,防止药物过量。
- 3、补充液体:发热时机体水分丢失增加,需适量补充液体。口服补液盐溶液可补充电解质,预防脱水。温开水、淡茶水、果汁等均可作为补液选择。对于进食困难者,可考虑静脉补液。监测尿量和尿色有助于评估补液是否充足。
针对感冒引起的发热,建议明确发热原因,区分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对于既往有高热惊厥史者,应提前采取退热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肺炎、脑炎等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加强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流感流行季节,建议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对于反复发热或伴有其他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