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打封闭针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和改善关节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如感染风险、肌腱退变和局部组织粘连等。
一、作用:
- 缓解疼痛:封闭针中的药物通常包含局部麻醉剂和类固醇,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局部麻醉剂通过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感到疼痛缓解。
- 消炎消肿:糖皮质激素是封闭针的主要成分之一,能够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迅速减轻腱鞘周围的炎症反应,缓解肿胀。
- 改善关节功能:在炎症减轻和疼痛缓解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得以放松,关节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从而改善因腱鞘炎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
二、危害:
- 感染风险:如果在注射过程中消毒不严格,针头可能将细菌带入皮下组织,引发局部感染。感染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严重时甚至需要手术引流。
- 肌腱退变:长期或频繁使用封闭针,其中的糖皮质激素会抑制肌腱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等维持肌腱强度和韧性的物质,导致肌腱逐渐退变、变性,甚至可能出现肌腱断裂。
- 局部组织粘连:多次进行封闭治疗后,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以及炎症修复过程中的纤维组织增生,可能会使腱鞘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粘连,进一步限制关节活动。
建议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确保注射部位和药物的准确性。同时,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治疗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以促进肌腱的恢复和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