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肝损伤可通过停用肝损伤药物、使用保肝药物、人工肝支持治疗等方法进行改善。药物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等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如果怀疑出现药物肝损伤,如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1、停用肝损伤药物:一旦怀疑药物肝损伤,首要措施是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多数情况下,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后,肝脏有自我修复能力,肝功能可逐渐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停药后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由医生判断后续治疗方案。
2、使用保肝药物:常用的有多烯磷脂酰胆碱,该药物可通过修复受损肝细胞膜,稳定肝细胞膜结构,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生化反应,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可对抗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减轻肝损伤。这些保肝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有助于促进肝脏恢复。
3、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的药物肝损伤患者,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血浆置换是常见的方法,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含有毒素和致病物质的血浆,补充新鲜血浆,清除体内有害物质,减轻肝脏负担,为肝细胞再生和肝脏功能恢复争取时间。血液灌流则是通过吸附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改善患者病情。
日常用药应严格遵循医嘱,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潜在损害的药物。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咨询医生。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药物肝损伤迹象。对于本身肝脏功能不佳者,用药更需谨慎,向医生说明病史,以便医生合理选择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