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和脚气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称谓,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应遵循医学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减轻症状、防止复发并避免传染。
-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这种真菌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而足部,尤其是脚底、脚缝等区域,恰好为真菌提供了这样的生长环境。因此,这些部位更容易被真菌感染,从而引发足癣。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足癣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浸渍糜烂型、水疱脱屑型和角化过度型等。浸渍糜烂型主要表现为脚趾间浸渍、发白、糜烂,伴有瘙痒和异臭味;水疱脱屑型则表现为足部出现水疱、脱屑,瘙痒感明显;角化过度型则多见于年龄偏大的人群,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脱屑等。这些症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 足癣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可分为局部用药和口服用药两种。局部用药主要遵医嘱选用抗真菌药膏、溶液剂等,如酮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这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病情较重或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遵医嘱考虑口服用药,如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特比萘芬片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建议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足部清洁与干燥,避免穿不透气的鞋子和袜子,以减少真菌滋生的机会。同时,避免与患者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以减少传染的风险。在公共场所如浴室、游泳池等,应尽量避免赤足行走,以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