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坏死又称骨坏死,其症状主要包括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以及跛行等。该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组织局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骨结构改变、骨塌陷及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疾病。
1、疼痛:此类患者通常为隐痛、钝痛或酸痛不适等,多在活动后或负重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早期可能仅在劳累或长时间行走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在休息时也会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关节活动受限:随着骨坏死病情的发展,关节的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比如在髋关节坏死时,会出现内旋、外展等活动受限,表现为不能正常盘腿、穿鞋袜困难等;膝关节坏死则可能导致屈伸困难,上下楼梯时感觉费力。这主要是因为坏死的骨质破坏了关节的正常结构,同时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粘连、挛缩等情况,进一步限制了关节的活动。
3、肌肉萎缩:由于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的运动量会明显减少,长期下来会导致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外观上可明显看出患肢比健侧变细。肌肉萎缩不仅会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还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使骨坏死的病情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疗。
4、跛行:跛行是骨坏死较为严重时的表现,主要是因为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导致行走时步态异常。早期可能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因疼痛或不适而出现跛行,休息后可缓解。到了晚期,由于关节破坏严重,股骨头塌陷等,跛行可能会变为持续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骨坏死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患肢过度负重,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减轻关节压力。药物治疗方面,可遵医嘱使用阿伦磷酸钠等药物,有助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质破坏。对于早期患者,还可采用物理治疗,如体外冲击波、高压氧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骨修复。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长期使用激素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调整激素用量或更换药物。对于晚期严重的骨坏死,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人工关节置换术等,以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