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由多种因素引发,非疾病因素包括长期吸烟、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疾病因素有念珠菌感染、维生素A缺乏症、口腔扁平苔藓等。如果发现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且长时间不消退,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口腔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一、非疾病因素:
1、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持续刺激口腔黏膜,促使口腔白斑形成。戒烟是首要措施,可降低口腔白斑恶变风险。
2、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内食物残渣、细菌长期堆积,未及时清洁,会对口腔黏膜产生慢性刺激,增加口腔白斑发病概率。需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必要时可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二、疾病因素:
1、念珠菌感染:口腔内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感染,炎症刺激口腔黏膜,可能导致口腔白斑。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片、氟康唑胶囊等,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抑制念珠菌生长。
2、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缺乏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代谢异常,可能出现口腔白斑。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A制剂,如维生素AD软胶囊,同时多食用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
3、口腔扁平苔藓:一种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条纹或斑块,与口腔白斑表现相似。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十一烯酸锌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病情严重者,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日常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避免食用过烫、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避免长期局部刺激,如不合适的假牙及时调整或更换。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吸烟者等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口腔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