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中常用的栓塞剂主要包括碘油、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和载药微球等。这些材料通过阻断肿瘤供血血管,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目的。

碘油是最早应用于肝癌栓塞治疗的物质之一。它具有较强的黏附性和显影性,能够长期滞留在肿瘤血管内。碘油常与化疗药物混合使用,形成乳剂后注入靶血管,既能栓塞血管又可缓慢释放药物。这种材料价格较低,操作简便,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明胶海绵是一种可吸收的临时性栓塞材料。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常在2-3周内会被人体吸收。明胶海绵适合用于术前辅助栓塞或需要重复治疗的患者。由于它的栓塞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常需要与其他永久性栓塞剂配合使用。
聚乙烯醇颗粒是一种永久性栓塞剂。这种材料有多种规格可供选择,能够根据血管直径匹配不同大小的颗粒。聚乙烯醇颗粒在体内不会被吸收,可以长期阻塞靶血管。它的主要优势是栓塞效果持久,但可能出现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
载药微球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栓塞剂。这类微球既能栓塞血管,又可负载化疗药物缓慢释放。载药微球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以在阻断血供的同时持续释放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它的粒径均匀,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栓塞,但价格相对较高。
不同栓塞剂各有特点,临床选择时需综合考虑肿瘤大小、位置、血供情况以及患者经济条件等因素。理想的栓塞剂应该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中的栓塞强度和可控的释放特性。在实际治疗中,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一或联合使用多种栓塞剂。
栓塞剂的发展推动了肝癌介入治疗的进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性能更优的新型栓塞剂,为肝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