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剧痒结节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是由昆虫叮咬、机械性刺激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因素导致的。
一、非疾病因素:
1、昆虫叮咬:昆虫叮咬是皮肤结节性痒疹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蚊子、跳蚤、螨虫等昆虫叮咬人体皮肤时,会注入唾液等分泌物,这些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促使皮肤局部产生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反复的昆虫叮咬,尤其是在患者搔抓后,皮肤损伤进一步加重,容易形成结节性痒疹。
2、机械性刺激:长期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如搔抓、摩擦、压迫等,会对皮肤造成慢性损伤。搔抓皮肤时,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感染。同时,搔抓引起的皮肤损伤会激活皮肤内的神经纤维和免疫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刺激皮肤细胞增生,逐渐形成结节性病变。
二、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高血糖环境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皮肤供血不足,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导致皮肤感觉异常,出现瘙痒症状。患者搔抓皮肤后,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炎症,进而促使结节性痒疹的形成。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皮肤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减缓。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减少,变得干燥、粗糙,容易出现瘙痒症状。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增加皮肤结节性痒疹的发病风险。
对于皮肤结节性痒疹患者,建议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注意观察自身身体状况,若怀疑症状与某些疾病相关,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