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不耐受指身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或代谢存在障碍。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内不产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的状态。脂肪不耐受和乳糖不耐受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响范围等方面存在区别。
1、病因:脂肪不耐受多因胆汁分泌不足、胰酶缺乏或肠道疾病引起。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乳化,胰酶缺乏使脂肪消化酶不足,肠道疾病如短肠综合征、乳糜泻等会影响脂肪吸收。乳糖不耐受主要是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降低或缺乏,导致乳糖不能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可因先天性乳糖酶基因缺陷、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自然下降,或因肠道感染、手术等后天因素引发。
2、临床表现:脂肪不耐受主要表现为脂肪泻,粪便量多、色淡、有油脂光泽,呈灰白色,伴有恶臭味,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乳糖不耐受典型症状为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部胀气、痉挛性疼痛,随后发生腹泻,大便呈黄色或绿色,稀糊状或水样,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一般无脂肪泻的特征性粪便表现。
3、影响范围:脂肪不耐受影响所有含脂肪食物的消化吸收,涉及肉类、油脂、坚果等多种食物类别。乳糖不耐受仅影响含乳糖食物,主要存在于奶制品中,如牛奶、羊奶等,部分加工食品中若添加乳制品也可能受影响。
若怀疑存在脂肪不耐受或乳糖不耐受,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日常饮食中,脂肪不耐受患者应仔细甄别食物脂肪含量,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避免油炸、油煎。乳糖不耐受患者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识别含乳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