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即精神障碍。双向情感障碍属于精神障碍,在精神疾病谱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以及社会功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具有典型的情感异常表现。在躁狂发作期,患者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思维奔逸,言语增多,语速加快,常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精力充沛,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如过度消费、鲁莽驾驶等。而在抑郁发作期,又会陷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自责自罪、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状态。这些症状与精神障碍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征高度吻合,显著偏离了正常的精神状态,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造成极大干扰。
- 从病理机制角度,双向情感障碍涉及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紊乱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患者大脑中的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出现异常时,会影响情绪调节。同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会进一步加重情绪波动。此外,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存在体积改变和神经连接异常,这些脑区与情绪、认知、行为调控密切相关。综合这些病理机制,充分证实了双向情感障碍作为精神障碍的本质。
一旦怀疑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应立即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通过详细精神检查、心理测评等进行诊断。治疗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方案。药物方面,常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控制情绪波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思维模式与行为。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