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冷性荨麻疹可通过日常防护、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法进行改善,这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皮肤暴露在冷风、冷水等低温环境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风团和红斑。若怀疑患有该疾病,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皮肤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
1、日常防护:尽量避免接触寒冷刺激是重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手段。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注意保暖,佩戴口罩、手套、围巾等,减少皮肤与冷空气的直接接触。避免食用过冷的食物和饮料,防止口腔、胃肠道黏膜受到寒冷刺激引发症状。同时,保持居住环境温暖,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降低发病风险。
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的常用药物,需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能选择性地对外周H1受体有持久作用,可有效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西替利嗪同样能抑制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对遇冷性荨麻疹的症状控制效果良好。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单用抗组胺药效果不佳者,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3、脱敏治疗:对于部分病情顽固、症状频繁发作的患者,可尝试脱敏治疗。逐渐增加对寒冷刺激的耐受程度,从用冷水短时间冲洗手部开始,逐渐延长冲洗时间和降低水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刺激。但该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治疗过程较为缓慢,患者需有足够的耐心和依从性。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自身症状与寒冷刺激的关系,记录发作情况,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避免在寒冷环境中过度运动。在治疗初期1-2周复查一次,观察症状控制情况,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复查时间,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