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病。碘缺乏病通常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使机体摄取碘不足,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进而影响身体和大脑发育的一系列疾病。一旦发现甲状腺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 在山区、内陆等土壤和水源含碘量低的地区,种植的粮食、蔬菜含碘量也少,长期食用此类食物易造成碘摄入不足。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会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细胞增生、肥大,引发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严重缺碘,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呆小病,患者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听力和语言障碍等。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因对碘的需求量增加,若不及时补充,也易患碘缺乏病。
- 针对碘缺乏病,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遵医嘱进行补碘。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通过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在日常饮食中就能补充碘元素。对于已经出现甲状腺肿大的患者,可使用碘化钾、碘油等药物进行治疗,促进甲状腺缩小。一旦确诊呆小病,需立即补充甲状腺激素,使用左甲状腺素钠改善症状,促进生长发育。对于碘缺乏病高发地区,还需加强碘营养监测,定期评估人群碘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日常应保证碘的合理摄入,选择碘盐烹饪食物,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补碘。沿海地区居民因常食用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海产品,可适当减少碘盐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碘补充剂。定期体检,检查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形态,尤其是生活在碘缺乏地区的人群,更应关注自身碘营养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