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中,“产后血母疼”通常是指“产后宫缩痛”。产后宫缩痛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子宫通过收缩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这种疼痛是产后身体恢复的正常生理现象,多数产妇都会经历,患者无需过于担忧。
- 产后子宫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收缩,来减少子宫出血,并促使子宫体积和功能恢复到孕前状态。在子宫收缩过程中,子宫肌层缺血缺氧,刺激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疼痛感觉。尤其在产后1-2天内,子宫收缩最为强烈,疼痛也较为明显。对于经产妇而言,由于子宫肌肉纤维多次经历拉伸,其弹性和收缩力相对较弱,为了达到有效收缩的目的,子宫会更加强烈地运转,这使得经产妇的产后宫缩痛往往比初产妇更为严重。另外,多胎妊娠、巨大儿分娩后,子宫因过度膨胀,恢复时收缩幅度更大,也会加重宫缩疼痛。
- 产后宫缩痛通常呈阵发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仅为轻微的坠胀感,重者则会感到明显的痉挛性疼痛,有时疼痛还会放射至腰部及大腿内侧。这种疼痛在哺乳时会加剧,因为婴儿吸吮乳头能够刺激垂体分泌催产素,而催产素会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虽然产后宫缩痛一般会在产后3-4天逐渐减轻并消失,但在疼痛较为剧烈时,可能会影响产妇的休息、情绪以及母乳喂养。产妇可能因疼痛而睡眠不佳,长期休息不好又会影响身体恢复,导致乳汁分泌减少,间接影响新生儿的喂养。
对于产后宫缩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产妇可通过热敷下腹部来缓解疼痛,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若疼痛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服药期间应暂停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