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后腿部肌肉萎缩不一定是损伤神经所致,其成因复杂,既可能与神经损伤相关,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发,如长期制动等。
- 当脚踝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会直接影响腿部肌肉的正常功能。支配腿部肌肉的神经(如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分支)受损后,神经冲动传导受阻,肌肉无法接收正常收缩指令,导致肌肉纤维失神经支配。同时,神经还承担着向肌肉输送营养因子的功能,神经损伤后,肌肉因缺乏神经营养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逐步出现肌纤维变细、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肌肉萎缩。此外,神经损伤还可能伴随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因无法准确感知肌肉运动状态,进一步加重肌肉功能退化。
- 而长期制动是脚踝骨折后肌肉萎缩的常见非神经因素。骨折后为促进愈合,肢体需长时间固定(如石膏、支具),导致肌肉缺乏主动收缩和拉伸刺激。此时缺乏运动会使肌肉蛋白质合成代谢减缓,分解代谢相对增强,造成肌肉质量和体积下降。同时,肢体活动减少会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进一步抑制肌肉生长。此外,骨折后的疼痛会使患者主动减少肢体活动,加剧肌肉废用性萎缩,这种萎缩通常在解除固定、恢复运动后,通过康复训练可逐渐改善。
发现脚踝骨折后腿部肌肉萎缩,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分析肌肉萎缩程度和原因。若为神经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修复。针对废用性萎缩,应在骨折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