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脊柱变形、脆性骨折等,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本质是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的骨强度下降。该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升高,与激素变化、钙代谢失衡及运动减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1、疼痛:此类患者以腰背部疼痛最为典型,常呈弥散性酸痛,劳累后加重而休息后缓解。疼痛机制与骨小梁微骨折引发的炎症反应相关,部分患者因胸椎压缩性骨折出现肋间神经痛。骨转换过程中破骨细胞活动增强,释放的细胞因子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形成恶性循环。
2、脊柱变形:老年人骨质疏松多表现为驼背、身高缩短(平均缩短3-6cm),源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累积效应。胸腰椎椎体呈楔形变导致脊柱后凸,进而压迫胸腔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病例可见多个椎体塌陷,形成竹节样脊柱改变,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3、脆性骨折:此类患者通常受到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及桡骨远端。椎体骨折可导致急性腰痛,而髋部骨折常伴下肢短缩畸形,1年内死亡率高达20%。此类骨折愈合困难且易残留慢性疼痛,显著增加致残风险。
建议遵医嘱积极治疗,可遵医嘱进行基础治疗,如联合钙剂(碳酸钙D3片)与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抗骨吸收药物可选用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等。生活方式调整应包括规律负重运动(如太极推手)、平衡训练等。建议6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DXA骨密度检测,T值≤-2.5时应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多学科协作模式可有效延缓病程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