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属于在急性严重受压情况,患者通常卧床2-3天就会出现褥疮;但若是在慢性持续轻度受压的情形下,则可能1-2周才可能出现褥疮。为有效预防卧床患者发生褥疮,护理人员和家属需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一次,利用翻身枕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改变体位,减轻局部压力。
- 在急性严重受压情况下,若患者因突发状况,如严重创伤、昏迷等导致长时间无法自主变换体位,且护理未能及时介入,在2-3天内就可能出现褥疮。例如,因地震被困废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伤者,或因突发脑血管意外陷入昏迷又未得到妥善护理的患者,身体的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由于缺乏脂肪和肌肉的缓冲,会在短时间内承受极大压力。这种高强度的持续压力会迅速阻断局部血液循环,使得皮肤和皮下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与营养供应,进而在2-3天内就出现皮肤发红、疼痛等早期褥疮症状,若压力未解除,很快就会发展为水泡甚至破溃。
- 而在慢性持续轻度受压的情形下,多见于长期卧床且护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患者,通常1-2周可能出现褥疮。比如一些因慢性病长期卧床的老人,家属未能定时为其翻身,或使用的床垫较硬、不透气。患者的身体局部虽然并非承受极大压力,但长时间处于轻微但持续的受压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大约1周,受压部位的皮肤会开始出现发红现象,这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表明局部血液循环已经受到影响。若这种受压情况持续存在,在接下来的1周内,发红部位会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硬结,之后逐渐演变为水泡、破溃,最终形成褥疮。
平时,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汗液、大小便等排泄物,每天用温水擦拭皮肤。选用柔软、透气且减压效果好的床垫和床单,降低皮肤与床面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