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过高可能会引起月经不调。在女性体内,雄性激素与雌激素等多种激素共同维持着生理平衡,当雄性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时,这种平衡被打破,月经周期、经量等都可能受到干扰。
- 女性的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精确调控。正常情况下,HPO轴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泡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进而调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当雄性激素过高时,其可在下丘脑、垂体等多个层面干扰HPO轴功能。一方面,过高的雄性激素抑制GnRH的脉冲分泌,可导致FSH和LH分泌减少,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没有排卵,就无法形成正常的黄体,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不能像正常月经周期那样发生规律性的分泌期变化,从而引发月经紊乱,如月经周期延长、闭经等。另一方面,雄性激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其对雌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影响子宫内膜的增殖和脱落,进一步扰乱月经周期。
- 轻度雄性激素升高时,女性可能仅出现月经周期轻微改变,如原本规律的月经周期偶尔提前或推迟几天,月经量也可能稍有减少,但这些变化往往不太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雄性激素水平进一步升高,月经不调症状会愈发显著。月经周期可能从原本的28-30天延长至35天以上,甚至数月不来月经,出现闭经现象。同时,月经量也会明显减少,部分患者可能只有点滴出血。严重的雄性激素过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症,除月经不调外,还可能出现多毛、痤疮等其他高雄激素表现,长期月经不调还可能增加不孕风险。
若怀疑雄性激素过高导致月经不调,应及时就医诊断。确诊后,若因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引起,可能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如炔雌醇等,降低雄性激素,恢复月经周期。同时,建议定期复查激素水平,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