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天疱疮不是癌症。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与癌症有着本质区别。
- 癌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源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增殖,形成肿瘤组织,并可侵犯周围组织、发生转移。例如肺癌,常因长期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致使肺部细胞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细胞恶性转化。而寻常型天疱疮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桥粒芯糖蛋白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破坏细胞间连接,使表皮细胞松解,形成水疱。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紊乱等有关,并非细胞异常增殖的结果。
- 癌症患者会出现肿瘤占位性病变,如乳腺癌可在乳房触及肿块,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消瘦、贫血、恶病质等全身症状,且预后取决于癌症分期、病理类型等,晚期癌症死亡率较高。寻常型天疱疮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疱壁薄且易破,破后形成糜烂面,伴有疼痛,口腔黏膜常最先受累。虽然病情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危及生命,但通过有效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并非像癌症那样具有侵袭性、转移性等恶性特征。
一旦怀疑患有寻常型天疱疮,需及时至皮肤科就诊,通常通过皮肤活检、免疫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调整剂量。同时,可遵医嘱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增强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及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