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肠息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由肠黏膜上皮过度增生形成,通常体积较小,生长缓慢,一般不会发生恶变。
- 增生性肠息肉可能与多种病因相关。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如患有慢性肠炎,炎症反复刺激可促使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形成息肉。饮食因素也有一定影响,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环境,增加肠息肉发生风险。年龄增长也是常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的生理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息肉。多数增生性肠息肉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隐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非特异性症状。当息肉较大时可能引起肠道梗阻,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导致便血。
- 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增生性肠息肉,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肠镜,观察息肉变化。若息肉有增大趋势或出现明显症状,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有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电切术,通过电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通电后利用电流产生的热量切除息肉;对于无蒂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先在息肉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与基层分离,然后用圈套器切除。若息肉较大,无法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或怀疑有恶变可能,则需进行肠段切除术,切除包含息肉的部分肠管。术后还需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存在恶变时可能需辅助化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药物。
日常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减少高脂、高糖、辛辣食物摄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年龄超过40岁或有肠道疾病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息肉并及时处理。若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