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脐疝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腹壁发育不完善以及腹内压力增高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保守观察、手术治疗等。
一、原因:
1、腹壁发育不完善:宝宝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环是腹壁最晚闭合的部位。若宝宝出生时脐环未能完全闭锁,就会形成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腹腔内容物就容易通过这个薄弱的脐环突出,从而形成脐疝。
2、腹内压力增高: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比如频繁哭闹,宝宝哭闹时胸腔压力增加,进而传递到腹腔,使腹内压升高;还有便秘时,宝宝在用力排便过程中,也会使腹内压力显著上升;另外,咳嗽也会引起腹内压力瞬间增高。长期或反复的腹内压力增高,不断冲击尚未完全闭合的脐环,促使脐疝的形成。
二、治疗:
1、保守观察:对于大多数宝宝脐疝而言,在1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因为在此期间,宝宝的腹壁肌肉会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强,脐环有可能随之逐渐缩小直至闭合。在此阶段,一般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家长需要注意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预防便秘及咳嗽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可以使用脐疝带辅助治疗,但需正确使用,避免对宝宝皮肤造成损伤。
2、手术治疗:如果宝宝超过2岁,脐疝仍未自愈,或者在观察期间脐疝出现嵌顿,即突出的腹腔内容物被卡在脐环处,不能回纳的情况,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甚至出现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时,应及时遵医嘱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通过修补脐环,加强腹壁的强度,防止腹腔内容物再次突出。
对于宝宝脐疝,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要密切关注。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体检,让医生评估脐疝的情况。若有任何异常变化,如脐疝突然增大、变硬,宝宝出现哭闹不止、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