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多由昆虫叮咬、吸入过敏原、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难以根治,但可通过去除诱因、对症治疗、免疫调节等方式进行干预,建议患者及时明确病因,遵医嘱规范治疗并做好预防。
一、原因:
1、昆虫叮咬:蚊虫、螨虫、跳蚤等昆虫叮咬人体时,会向皮肤注入唾液,其中的异种蛋白、酶类等物质作为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可能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可能导致叮咬部位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红色丘疹、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伴剧烈瘙痒。搔抓后易继发感染,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
2、吸入过敏原:吸入花粉、灰尘等,过敏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可能引发异常免疫应答。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激活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散在或群集分布的丘疹、丘疱疹,伴有瘙痒,严重时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糜烂。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激活肥大细胞,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可能形成散在或群集分布的红色风团样丘疹,顶端常伴有小水疱,患者会感到剧烈瘙痒。
二、干预措施:
1、去除诱因:若因昆虫叮咬引起,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使用杀虫剂消灭蚊虫、螨虫;明确吸入性过敏原后,必要时可佩戴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切断诱发因素,可减少免疫系统的持续刺激,辅助缓解症状。
2、对症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可抑制炎症细胞活性、减少炎症介质合成,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红肿;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可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阻断组胺作用,减轻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快速消退皮疹。若出现感染,患者还需使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控制感染。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免疫调节:对于反复发作者,可采用免疫调节剂如复方甘草酸苷片、雷公藤多苷片等,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减少炎症介质释放,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需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足疗程用药,避免症状稍有缓解就停药,以免疾病反复。若皮疹持续不消退、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