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咳嗽的消炎药通常指抗生素类药物。针对过敏合并细菌感染导致的咳嗽,此类药物可能有用,而单纯由过敏因素引发、无细菌感染的过敏咳嗽,使用此类药物通常无效。过敏咳嗽是一类由过敏原刺激呼吸道引发的咳嗽,主要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有关,一般不是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引发。
- 当过敏咳嗽合并细菌感染时,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发挥作用。过敏状态下,呼吸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防御功能下降,此时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细菌在呼吸道内大量繁殖,产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症状。这种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减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从而缓解咳嗽。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的效果,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咳嗽症状。
- 过敏咳嗽的发生机制是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进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平滑肌收缩、黏膜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咳嗽。此时,并没有细菌感染的存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无法针对过敏反应发挥作用,也就不能缓解咳嗽症状。针对这种情况,需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减轻过敏反应,缓解咳嗽;还可使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等雾化吸入药物,减轻呼吸道炎症,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咳嗽症状。
如果出现过敏咳嗽应及时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外出时要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动物毛发等,同时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滋生。在医生明确诊断后,按照医嘱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耐药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