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褥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褥疮通常是指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是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局限性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其成因包括长期卧床或久坐、局部皮肤潮湿,而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因素更容易诱发此症。若发现皮肤出现红斑、水疱、溃疡等异常,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

一、非疾病因素:

1、长期卧床或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身体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持续受到压迫,会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发组织坏死形成压疮。预防时需定时翻身、更换体位,或使用减压床垫等辅助用品。

2、局部皮肤潮湿:排汗、大小便失禁等原因会使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被软化,抵抗力下降,同时潮湿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削弱皮肤屏障功能,增加压疮发生风险。需及时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爽,必要时使用皮肤保护剂。

二、疾病因素:

1、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无法自主活动和调整体位,骨隆突部位长时间受压,且失去感觉反馈,不能感知压迫带来的不适,极易形成压疮。治疗需加强护理,定期翻身,可遵医嘱使用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如人干扰素α2b凝胶,严重时可能需专业医生进行清创手术或皮瓣移植手术。

2、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常导致患者肢体偏瘫、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身体局部受压时间过长,且部分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营养不良等情况,进一步增加压疮发生率。除加强护理外,可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修复。

3、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血管和神经,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感觉减退,对压力和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即使轻微的压力也可能导致皮肤损伤,且伤口愈合能力差,一旦形成褥疮,更难恢复。治疗时需严格控制血糖,可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同时配合清创换药等处理。

长期卧床或久坐人群应定时变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柔软、透气的衣物和床单。行动不便者,家属应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尤其是骨隆突部位,若出现皮肤发红、发热等早期症状,及时处理;已发生褥疮者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评估创面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025-04-22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