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指女性在40岁前卵巢功能过早衰退,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雌激素水平下降及生育力丧失。出现这些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检查激素水平与卵巢功能。
- 卵巢早衰的发生受遗传与免疫因素主导。遗传方面,部分患者存在X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如FSH受体基因突变,导致卵泡发育异常,使卵巢内原始卵泡过早耗竭。家族中若有早绝经病史,个体发生卵巢早衰的风险显著增加。免疫因素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会错误攻击卵巢组织,破坏卵泡结构与功能,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干扰卵泡正常发育,加速卵巢衰老进程。
- 环境与医源性因素也会诱发卵巢早衰。长期暴露于化学毒物(如杀虫剂、重金属)、接受盆腔放疗或化疗,会直接损伤卵巢内的卵泡。放疗射线可破坏卵泡DNA,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则抑制卵泡生长与分化,导致大量卵泡提前闭锁。此外,多次人工流产、卵巢手术可能损伤卵巢组织与血供,影响剩余卵泡的存活与功能,使卵巢储备能力下降,最终引发卵巢早衰。
确诊卵巢早衰后,患者需通过多手段综合管理。激素替代治疗是主要方案,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戊酸雌二醇联合黄体酮,可补充雌激素、调节月经周期,缓解潮热、阴道干涩等症状,但需定期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乳腺情况。有生育需求者,可尝试使用生长激素等药物改善卵子质量,或借助辅助生殖技术,但成功率受年龄与剩余卵泡数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