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补充维生素D、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如果怀疑患有骨质疏松,应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查、血钙血磷检测、甲状旁腺激素测定等。
1、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为骨骼提供充足的钙源。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骨骼正常结构和功能。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等,这些饮品可能影响钙的吸收。
2、运动锻炼:进行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爬楼梯等,可刺激骨骼,促进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也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
3、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助于提高血钙水平,增强骨矿化。可通过多晒太阳,让皮肤合成维生素D,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AD软胶囊、骨化三醇软胶囊等。
4、药物治疗: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依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缓解骨痛。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能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
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骨骼健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监测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遵循医生建议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减少因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