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以红斑、丘疹、水疱、瘙痒及易复发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复杂,常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 皮肤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情况下,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病;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营养障碍、慢性感染病灶等也可能诱发湿疹。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皮肤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对于患者来说,食物中的鱼、虾、蛋类,接触的花粉、尘螨、动物毛发,以及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等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刺激皮肤引发湿疹。此外,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日光照射、皮肤干燥等物理因素,以及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也会增加湿疹的发病风险。湿疹发作时皮肤会出现多形性皮疹,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能出现糜烂、渗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针对皮肤湿疹,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具体需要遵医嘱进行。一般来说,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对于有渗出的部位,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涂抹药膏。若瘙痒严重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对于慢性顽固性湿疹还可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采用光疗,利用紫外线照射改善皮肤症状。在治疗期间患者需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
日常生活中,湿疹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另外,保持皮肤湿润,可使用温和的润肤霜,尤其是在洗澡后及时涂抹,有利于减少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