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上,通常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毫升,剖宫产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1000毫升,定义为产后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是分娩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引起高度重视。
- 正常分娩过程中,产妇会有一定量的出血,但一般处于身体可代偿范围。当阴道分娩出血量达到500毫升及以上,剖宫产达到1000毫升及以上时,产妇身体的代偿机制逐渐难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此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休克前期表现,若继续出血,将迅速发展为休克,危及生命。而且,不同分娩方式的出血量界定有所差异,是因为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子宫切口、手术创伤等因素导致出血风险更高,需要更高的出血量阈值来判断大出血,以便更精准评估产妇状况。
- 在阴道分娩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大出血最常见原因,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等,都可能影响子宫正常收缩,致使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出血不止。当出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就需警惕大出血发生。而剖宫产时,除子宫收缩因素外,手术切口缝合不当、子宫破裂等情况,更易引发大量出血,一旦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产妇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另外,凝血功能障碍,如产妇本身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增加产后大出血风险,且出血往往难以控制,即便出血量未达上述标准,若出血持续且难以止住,同样要按大出血紧急处理。
产妇分娩后,一旦怀疑产后大出血,应立即就医采取措施,如按摩子宫促进收缩、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等。产妇及家属要配合医护,如实告知既往病史。日常产后护理中,产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