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可能由妊娠分娩损伤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也可能由习惯性便秘、子宫肌瘤等疾病因素导致。建议女性日常注重盆底肌锻炼,若出现疑似子宫脱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一、非疾病因素:
女性在妊娠过程中,增大的子宫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压迫,使其逐渐松弛。分娩时,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或采用助产器械等情况,会进一步损伤盆底肌肉、筋膜和韧带等支持结构。这些组织受损后,对子宫的支撑力减弱,可能导致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引发子宫脱垂。患者常感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初期在行走、体力劳动后脱出,休息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逐渐增大,可能无法回纳。
二、疾病因素:
1、习惯性便秘:长期用力排便,可能使得腹压反复急剧升高。过高的腹压持续向下对盆腔脏器施压,盆底组织可能逐渐松弛,对子宫的支撑能力下降。子宫因重力作用,开始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位,最终引发子宫脱垂。患者会感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伴有下腹部坠胀感,在便秘加重或长时间站立、劳累后,症状尤为明显。
2、子宫肌瘤:患有较大的子宫肌瘤时,肌瘤的占位效应会使子宫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同时肌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影响盆底组织的正常功能。长期的压迫和子宫形态、重量的改变,可能使得盆底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大,逐渐松弛,进而引发子宫脱垂。患者除有子宫脱垂症状外,还可能因肌瘤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建议患者日常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增加腹压;产后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适当进行产后康复训练,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脱垂及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