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肌肉萎缩是由非疾病因素如缺乏运动,以及疾病因素如重症肌无力、脊髓性肌萎缩症等原因造成的。若青少年出现肌肉萎缩症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其就医,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肌电图检查、基因检测等明确病因。
一、非疾病因素:
青少年时期若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肌肉得不到有效刺激,会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比如长时间沉迷电子游戏、以学习为由长期伏案不活动,使得肌肉纤维无法进行正常的收缩和舒张运动。肌肉长期处于低活性状态,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代谢相对增强,导致肌肉逐渐变细、力量减弱。
二、疾病因素: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信号传递障碍,肌肉无法正常收缩。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肌肉疲劳、无力,进而引发肌肉萎缩。青少年患者常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治疗上可遵医通过溴吡斯的明片等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症状,或应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调节免疫反应。同时,合理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功能。
2、脊髓性肌萎缩症: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所致。该基因突变会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死亡,使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至肌肉,进而引起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出现进行性萎缩。患者通常在婴幼儿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目前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诺西那生钠、利司扑兰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改善运动神经元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同时,需要配合康复训练,维持肌肉功能和关节活动度。
对于非疾病因素导致的肌肉萎缩,需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比如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对于疾病因素导致的肌肉萎缩,应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并配合长期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