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且呈黑褐色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分泌失调、气血不足、宫寒、子宫内膜损伤或慢性炎症等。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类中药、激素调节药物、补血养气类制剂以及抗炎药物。
1、活血化瘀类中药:益母草颗粒或胶囊可促进子宫收缩,改善经血排出不畅,适用于血瘀型月经量少、色暗。当归、川芎等配伍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可养血活血,适用于兼有气血虚弱者。
2、激素调节药物: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月经量少,需在医生指导下于月经后半周期服用。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可调整月经周期,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紊乱。
3、补血养气类制剂:乌鸡白凤丸通过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改善月经量少及色暗,适用于气血两虚或肾虚患者。复方阿胶浆或八珍益母丸可增强气血生化功能,尤其适合贫血或产后月经失调者。此类药物宜饭前服用,感冒或实热证慎用。
4、抗炎药物:若月经异常由慢性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引起,需联合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或中成药如妇科千金片控制炎症。抗炎治疗需足疗程,通常2-4,必要时行病原体检测指导用药。合并宫腔粘连者可能需宫腔镜手术分离粘连。
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凉饮食及下肢受凉,以防加重宫寒血瘀。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适度运动如瑜伽、慢跑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但经期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增加红枣、枸杞、动物肝脏等补血食物,减少生冷、辛辣刺激。长期月经异常或伴随痛经、不孕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及盆腔超声,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