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形态特征、密度与信号特点以及增强扫描表现等,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
1、形态特征:在影像学图像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形态多样。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晰,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边缘光滑锐利,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肿瘤则边界常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肿瘤边缘可侵犯周围组织,与邻近结构分界模糊。当肿瘤发生囊变、坏死时,可出现形态上的改变,内部结构变得不均匀。
2、密度与信号特点:X线检查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纵隔旁的致密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检查显示,良性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密度较均匀,部分肿瘤内部可见钙化,如神经鞘瘤可出现点状、弧形钙化;当肿瘤发生囊变坏死时,可见低密度影。在MRI检查中,肿瘤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在T2WI上信号更高。
3、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血供情况和性质。良性肿瘤增强扫描多呈轻度至中度强化,强化较为均匀。恶性肿瘤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良性肿瘤,且强化方式多样,可呈结节状、斑片状强化,这与肿瘤内丰富的新生血管有关。
若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脊柱旁沟区域异常肿块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治疗后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肿瘤复发及周围结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