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腺瘤性肠息肉是什么

曹普生 肿瘤科 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咨询

腺瘤性肠息肉是一种源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肿瘤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被视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其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其发生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 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性肠息肉由异常增生的腺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正常肠黏膜上皮细胞存在差异。根据其组织学特点,腺瘤性肠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约占腺瘤性肠息肉的70%,瘤体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或分叶状,癌变率相对较低;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常呈绒毛状或菜花样,质地较软,易出血,癌变率较高;管状绒毛状腺瘤则兼具两者的特点,其癌变风险介于前两者之间。
  • 腺瘤性肠息肉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相关基因突变,使得肠黏膜上皮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殖,形成腺瘤性肠息肉,且息肉数量往往较多,癌变风险极高。在环境因素方面,长期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肠道内有害代谢产物的生成,刺激肠黏膜,促进息肉形成;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加腺瘤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此外,年龄增长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黏膜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

发现腺瘤性肠息肉后,应及时就医,根据息肉大小、数量、部位及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进行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较大或基底较宽的息肉,可能需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更复杂的技术切除。

2025-04-24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