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由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因素等引起,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若长期受失眠困扰,应及时就医,进行睡眠监测、心理评估、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检查,以排查病因。
一、成因:
1、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大脑神经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放松,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使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
2、不良生活习惯: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调节睡眠至关重要,分泌受抑则影响入睡。作息不规律,如经常熬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打破了人体生物钟,导致睡眠周期紊乱,引发失眠。
3、疾病因素:关节炎、头痛等疼痛性疾病,身体的疼痛刺激会干扰睡眠,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在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导致缺氧,频繁觉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神经衰弱患者的神经功能失调,也易引发失眠。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长期失眠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佐匹克隆,作用于大脑的γ-氨基丁酸受体,增强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效果,帮助患者入睡。还可以使用艾司唑仑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少大脑的兴奋性,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缓解焦虑情绪,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冥想等放松疗法,能使身体和精神放松,减轻紧张感,促进睡眠。可以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通过特定频率的磁刺激,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改善大脑的神经功能,促进睡眠。光照疗法对于因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的患者,在特定时间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可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改善睡眠。这些治疗也需要按医嘱进行。
日常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创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不要在临近睡觉前进行。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