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和盗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出汗特征、病因、伴随症状、治疗等方面。自汗指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盗汗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的病症。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可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查病因。
1、出汗特征:自汗多在白天清醒状态下出现,因白天阳气浮于体表,活动使阳气更盛,若阳气不固,津液就易外泄。该症通常活动后加剧,且为全身性出汗,出汗量通常较大,常湿透衣物。而夜间阴气盛,阴虚者阴不制阳,虚热迫使津液外出,形成盗汗,表现为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出汗范围多集中在胸背、头颈部,出汗量因人而异。
2、病因:自汗多由气虚或阳虚导致。气虚时卫气不足,无法固摄津液;阳虚则机体失于温煦,阳气无力固摄汗液。盗汗常见病因是阴虚,阴虚生内热,虚热在夜间逼迫津液外出,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耗伤阴液,易引发盗汗。
3、伴随症状:自汗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等症状。因气虚或阳虚,身体功能减退,无法正常温煦、推动气血运行,阳气不足者既自汗又畏寒、精神差。盗汗患者多伴有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等症状。阴虚产生的虚热午后明显,出现潮热,虚热扰神致失眠多梦,阴液不足使口腔咽喉干燥。
4、治疗:自汗以补气固表、温阳为主。如果为气虚自汗,可遵医嘱选用玉屏风散,其含黄芪、白术、防风,能益气固表止汗;阳虚自汗者需选择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之效。盗汗治疗侧重滋阴降火。阴虚盗汗可按医嘱服用知柏地黄丸,以知母、黄柏、熟地黄等滋阴清热;也可用当归六黄汤,起到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作用。
日常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助于恢复体力。自汗者可多吃山药、羊肉等补气补阳食物;盗汗者宜多吃百合、银耳等滋阴食物。保持居住环境舒适,温度、湿度适宜。适度进行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锻炼,但运动强度要适中。若出汗异常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