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诊断可通过病史采集、皮肤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物、物理治疗等。若出现突发风团、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
一、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通常详细询问近期饮食,是否食用鱼虾、蛋类等易过敏食物;生活环境有无变化,是否接触花粉、尘螨;是否服用特殊药物,以及既往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判断诱发因素。
2、皮肤检查:观察典型症状,查看皮肤是否突然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肤色风团,风团是否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消退且不留痕迹,同时评估瘙痒程度与发作频率。
3、实验室检测: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升高,判断过敏反应情况。过敏原检测则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检测明确具体过敏原。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还可以排查其他潜在疾病引发荨麻疹的可能。
二、治疗方法:
1、口服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抑制过敏反应,缓解风团和瘙痒;病情严重时,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减轻呼吸道、消化道等全身症状。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2、外用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抹后形成保护膜,发挥收敛、止痒功效,适用于轻度症状,减轻局部皮肤瘙痒不适感。
3、物理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紫外线疗法,通过特定波长紫外线照射,调节皮肤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疾病复发概率。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减少尘螨,降低荨麻疹复发风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及易过敏食物;穿着宽松透气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若症状反复或加重,应及时复诊。一般治疗后1-2周首次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治疗结束后也需定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