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肝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孕期生理变化,以及疾病因素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如果出现恶心、呕吐、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尽早治疗。
一、非疾病因素:
孕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新陈代谢加快,肝脏的负担也随之加重。同时,孕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肝脏,影响肝脏的血液回流,这些生理变化都可能导致肝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引起肝损伤。一般这种情况下,肝损伤程度较轻,通常在产后随着身体恢复,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疾病因素: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这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主要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胆汁代谢异常有关。胆汁淤积会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黄疸。
2、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孕妇感染后,病毒会侵袭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引发肝损伤。孕期感染病毒性肝炎,不仅会对孕妇自身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影响胎儿。
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脂肪酸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引起严重的肝损伤,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对于孕期肝损伤,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检,包括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