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胎膜残留且机体自我修复及免疫功能正常时,有被身体吸收的可能性;但当胎膜残留量较大,或产妇存在感染、子宫复旧不良等问题时,胎膜通常难以被吸收。
- 当胎膜残留量极少,如仅为散在的小碎片,且产妇自身身体状况良好,子宫收缩正常,免疫系统功能完备时,身体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子宫会持续收缩,促使残留胎膜与子宫壁进一步分离,同时,局部的免疫细胞会聚集到胎膜残留部位,对其进行吞噬和分解。例如,在产后复查中,部分产妇最初超声提示有少量胎膜残留,但在后续复查时,发现胎膜已消失,极有可能是被身体吸收了。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一定时间,且在此期间,产妇需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身体吸收残留胎膜创造有利条件。
- 然而,多数情况下,胎膜残留不易被吸收。若胎膜残留量较多,形成较大的胎膜团块,其体积超出了身体免疫细胞能够有效吞噬和分解的范围。同时,产后若子宫收缩乏力,无法有力地推动胎膜排出,且子宫腔内环境因出血等因素变得复杂,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子宫局部的炎症反应会阻碍胎膜的吸收过程,甚至导致胎膜与子宫壁粘连更加紧密。这种情况下,胎膜被吸收的可能性极低,往往需要借助医疗手段干预,否则会对产妇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引发严重的宫腔感染,甚至败血症等。
产后发现胎膜残留,产妇应及时就医。若残留量少,可先观察,同时给予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如缩宫素等,促进残留胎膜排出。产妇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若残留量较多或出现感染迹象,可能需要进行清宫术,清除残留胎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