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暴露在冷风、冷水等低温环境中,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患者可通过日常防护、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法应对。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1、日常防护:注意保暖是关键。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尽量穿戴保暖衣物,如厚外套、围巾、手套、帽子等,减少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的面积和时间。避免接触寒冷物体,如直接用手触摸冰冷的金属、冰块等。在寒冷季节可提前预热室内环境,减少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情况。同时避免洗冷水澡,尽量使用温水,防止寒冷刺激皮肤引发荨麻疹。
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过阻断组胺与皮肤血管等部位的受体结合,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迅速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缓解症状。此外,还可使用色甘酸钠,能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从而减少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脱敏治疗:对于部分病情较为顽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脱敏治疗。比如采用逐渐增加寒冷刺激强度的方法,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提高对寒冷的耐受性。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从接触稍低于体温的冷水开始,逐步过渡到更低温度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患者对寒冷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荨麻疹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会有所减轻。
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在治疗后1-2周进行首次复查,便于医生根据症状缓解情况、风团发作频率等调整治疗方案。若病情反复或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