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病因包括过敏因素、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治疗方法有避免接触诱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若出现荨麻疹症状,尤其是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时,应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进行过敏原检测、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接受规范治疗。
一、病因:
1、过敏因素:食物中的海鲜、牛奶、鸡蛋,以及药物中的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当人体接触这些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产生抗体并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皮肤风团和瘙痒。此外,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物,以及某些接触性物质如化妆品、金属饰品,也可能诱发过敏,引发荨麻疹。
2、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可诱发荨麻疹。例如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以及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荨麻疹。
3、自身免疫因素: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造成免疫功能失调,可能伴发荨麻疹。
二、治疗方法:
1、避免接触诱因: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相关物质,如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减少外出,对食物过敏者避免食用致敏食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减少尘螨滋生;选择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使用可能致敏的化妆品和护肤品。
2、药物治疗: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可竞争性抑制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症状,缓解风团和瘙痒。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常用于病情较重或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对于感染诱发的荨麻疹,需根据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头孢呋辛酯、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3、物理治疗:对于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采用紫外线照射治疗。紫外线能调节皮肤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肤损伤修复,改善荨麻疹症状。
日常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身体调节能力。注意观察病情,记录荨麻疹发作的时间、症状及可能诱因。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表现,立即就医。治疗后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