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多发生在45-75岁的年龄段。但30岁以上生育次数多、产后恢复不良的女性也可能出现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常伴有阴道前壁和(或)后壁膨出。
- 45-75岁的中老年女性发生子宫脱垂,主要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盆底组织松弛有关。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盆底肌肉、筋膜和韧带等支持结构萎缩、变薄,对子宫的支撑力减弱,易引发子宫脱垂。多次分娩、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等,会对盆底组织造成严重损伤,若产后未得到良好修复,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也会增加。子宫脱垂患者可能自觉腹部下坠感,有肿物从阴道脱出,尤其在站立过久、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病情严重时脱出物无法回纳,可出现溃疡、出血,还可能伴有排尿困难、尿失禁、便秘等症状。年轻女性若生育次数多且产后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盆底组织未能充分恢复,也可能出现子宫脱垂。
- 对于轻度子宫脱垂,可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盆底肌锻炼,进行收缩肛门的运动,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连续进行15-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子宫脱垂症状。也可使用子宫托,将子宫托放入阴道内,支撑子宫和阴道壁,使其维持在正常位置。中、重度子宫脱垂则需经医生操作进行手术治疗。阴道前后壁修补、主韧带缩短及宫颈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患者。
建议女性在产后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中老年女性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减缓盆底组织退变。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子宫脱垂等问题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