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呕吐通常多发生于妊娠早期,一般从怀孕第5或6周开始出现,在怀孕8至12周时症状较为明显,多数孕妇在妊娠12周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妊娠期呕吐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孕妇营养摄入及身体健康。
- 妊娠期呕吐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是重要原因。怀孕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迅速升高,这种激素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呕吐反应。此时雌激素水平也大幅上升,同样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加重恶心、呕吐症状。此外,孕妇嗅觉敏感度增加,对一些气味变得异常敏感,如食物气味、油烟味等,这些气味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呕吐。孕妇在妊娠期可能因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生活方式改变等产生焦虑、紧张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导致或加重妊娠期呕吐。该症状轻者可能仅在晨起时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不振,随着时间推移,恶心、呕吐症状逐渐加重,重者可能频繁呕吐,甚至无法进食,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 在处理方法上,对于症状较轻的妊娠期呕吐,可通过饮食调整和心理调节缓解。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空腹。孕妇还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降低呕吐带来的不适感。如果孕妇因严重呕吐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常用的有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以维持孕妇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建议孕妇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身体不适。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异味刺激。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呕吐的气味和食物。若妊娠期呕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