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来看,丹毒主要是由外感风热毒邪、皮肤不洁等非疾病因素;以及湿热蕴结、肝郁化火、气血亏虚等疾病因素引起。
一、非疾病因素:
1、外感风热毒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夹热邪侵袭人体。当人体腠理不密时,风热毒邪乘虚而入,搏结于肌肤,致使气血壅滞,经络阻塞,发为丹毒。治疗宜疏风清热解毒,可遵医嘱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同时配合中药熏蒸,以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2、皮肤不洁: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皮肤清洁,污垢、秽浊之物积聚于皮肤表面,蕴而化热,热盛成毒,毒邪浸淫肌肤,引发丹毒。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常用温水清洗。
二、疾病因素:
1、湿热蕴结: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于肌肤。若再外感毒邪,内外合邪,热毒炽盛,循经入络,发为丹毒。
2、肝郁化火: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火毒之邪循经上炎,发于头面;或下注于下肢,引发丹毒。
3、气血亏虚:素体虚弱,或久病之后,气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引发丹毒。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患处,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