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核流注指体内痰湿凝聚形成的结节性病变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痰核指痰湿结聚而成的有形实邪,可发生于皮下、关节等部位;流注描述其具有游走性、多发性的特点。
- 痰核的病因主要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有关。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肺失宣降则津液不布,肾阳不足则水湿不化,三者均可导致痰湿内生。外感湿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痰核常见于颈项、腋下、肘膝等部位,初期为黄豆至鸽蛋大小的皮下结节,质硬光滑,推之可动,多无压痛。随着病情发展,结节可增大、增多或相互融合。关节部位的痰核可导致关节变形、活动受限。痰湿流注至不同部位可引起相应症状,如流注于肺则咳喘痰多,流注于胃肠则脘痞纳呆。舌苔多腻,脉象以滑或濡为主。
- 痰核的处理以化痰散结为基本原则。遵医嘱中药内服常用二陈汤、温胆汤等方剂加减,具有健脾化痰、软坚散结之效。痰核局部可外敷化痰散结膏药,如消瘰疬膏等。针灸治疗选取丰隆、足三里等穴位,调节水液代谢。对于较大或影响功能的痰核,可考虑手术切除。饮食调理强调清淡易消化,忌食肥甘厚味。适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促进痰湿消散。
针对痰核流注的防治,建议日常注意保暖防湿,避免久居潮湿环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可促进气血流通。定期复查观察痰核变化,记录大小、质地等特征。出现红肿热痛、迅速增大或破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戒烟限酒。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调节体质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