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伴腺肌瘤形成,意味着子宫肌层发生了异常变化。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在此基础上,局部的异位内膜组织呈结节状增生,就会形成腺肌瘤。
-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有关。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而当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后,受卵巢激素影响,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像正常内膜一样,发生周期性的增生、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子宫肌层不断增厚,子宫体积逐渐增大,子宫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弹性降低,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 在子宫腺肌病发展过程中,部分侵入子宫肌层的异位内膜组织,在局部反复增生、出血,刺激周围的平滑肌组织,使其不断增生、包裹,逐渐形成结节状的肿物,这便是腺肌瘤。腺肌瘤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手术时难以完整剥离。腺肌瘤的大小和数量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有单个腺肌瘤,而有的则可能存在多个。腺肌瘤同样会对子宫的正常功能产生影响,进一步加重月经量增多、腹痛等症状,还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输卵管,影响受孕。
发现子宫腺肌病伴腺肌瘤形成后,患者应及时就医。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达那唑等,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若症状严重,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无生育需求,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