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艾灸、中药调理等方法将体内的寒气排出。体寒通常由于人体阳气不足,寒邪内生或外侵,使身体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若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1、饮食调整: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性温,具有一定的补肾壮阳、温中祛寒的作用,体寒者可适当食用。生姜也是常用的驱寒食材,能解表散寒,可将生姜切片煮水饮用,日常做菜时也可适当多放些生姜。
2、运动锻炼: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阳气。比如慢跑通过全身的运动,使气血循环加快,身体产生热量,驱散寒气。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能调节呼吸,增强脏腑功能,激发阳气,改善体寒状态。
3、艾灸:艾灸是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艾灸神阙穴,该穴位位于肚脐,是人体经络的重要穴位,艾灸此处可激发人体阳气,改善虚寒症状。关元穴在脐下三寸,艾灸关元能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对于体寒者有很好的温阳散寒作用。
4、中药调理:可遵医嘱选用一些温阳散寒的中药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其由地黄、山药、山茱萸、桂枝等组成,能温补肾阳,改善因肾阳不足导致的体寒。还有附子理中丸,含有附子、党参、白术等药材,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体寒,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腰腹、脚部等部位的保暖,根据季节增减衣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夜间阴气盛,熬夜易损耗阳气。可多晒太阳,尤其是背部,背部为阳气汇聚之处,晒太阳有助于补充阳气,驱散体内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