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源性肿瘤是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一类肿瘤,其组织学来源主要为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的神经干上。这类肿瘤性质多样,既包含良性的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也有恶性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 神经鞘源性肿瘤的发生与神经鞘膜结构密切相关。神经鞘膜由施万细胞包裹神经纤维构成,起到保护和营养神经的作用。当施万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时,便可能形成神经鞘源性肿瘤。从病理类型来看,良性的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其多为孤立性肿块,包膜完整,生长缓慢,常压迫周围组织但不发生浸润;神经纤维瘤则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多发的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相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相对少见,其细胞分化程度低,生长迅速,易发生远处转移,侵袭性较强。
- 神经鞘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大小及良恶性不同而存在差异。发生于浅表神经的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局部肿块,一般无痛或伴有轻微压痛,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若肿瘤位于椎管内,会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疼痛、感觉异常、肢体运动障碍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良性神经鞘源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多可治愈,预后较好;但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由于早期诊断困难,且易复发和转移,治疗效果和预后相对较差,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较大威胁。
一旦发现神经鞘源性肿瘤,应及时就医完善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病理活检,明确肿瘤性质、部位和范围。对于良性肿瘤,若出现症状或影响美观,建议手术切除,如神经鞘瘤切除术,术中尽量保留神经功能。对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需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扩大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